比暴跌更可怕的是,这种投资盯上了你的本金

发布时间:2021/5/22 19:02:54 

大家好,我是鹅师傅。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咱们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如何钱生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随着第一波90后参加工作后进军投资领域,中国人越来越“敢”投资了。以前是“六个钱包”买房,可能未来是“六个钱包”混迹资本市场。

今年春节后,要想生活过得去,股市经常一片绿。朋友圈“哀嚎遍野”说明大家进入资本市场炒股或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了。

同样是投资,网上却流传着一条清晰的“投资圈鄙视链”。总体上来说是风投的不屑于炒币的,炒币的看不起玩期货的,玩期货的看不起炒股的,炒股的看不上买基金的,买基金的鄙视买理财产品,鄙视链的底端当然是银行存款了。炒房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投资,以前基本处于投资“鄙视链”的头部位置,但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出台,逐渐“跌落神坛”。

1

“鄙视”背后暴露了我们对于投资的“无知”

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听闻“某某熟人炒股赚了不少钱”“谁十年前就买了xx基金,如今收益涨了几十倍”。赚大钱的绝不是虚假新闻,但透露着满满的“幸存者偏差”,实际上任何行业都符合“二八定律”,因此赚钱的永远不会是多数。炒币或者买卖期货固然赚钱,但是高收益与高风险这对“孪生兄弟”经常被我们忽略一半。

这些年来,亏到血本无归、跳楼自杀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归根结底,我们有投资的热情、需求及本金,但对渠道、风险知之甚少,很多时候稀里糊涂“跟风”,乃至被骗,最终的结果当然惨不忍睹。

2

我待基金如神,基金教我做人

去年以来,基金大涨大跌的新闻不断登上微博热搜,基金理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

买基金的人多,真正懂行的人很少。我们往往热衷于熟人推荐或者经验主义,很少有人愿意去自主学习、研究,一部分人觉得学也学不懂,干脆碰运气;还有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能有稳定收益就行;更有人信奉“知识迁移”,把在其他领域成功的投资经验迁移到投资基金上,结果发现“橘生淮北则为枳”,行不通了!

我们所说的基金,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它是由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这部分资金通过管理人进行的证券投资活动会产生盈亏,从而反映到基金份额持有人账户上的“涨跌”。

按照不同资金募集方式可以将基金分为:公募和私募。

公募就是:基金公司公开宣传要发行某一只基金,向大家明明白白交待这只基金的“前世今生”,鹅师傅作为合法投资者觉得还不错,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买,很多时候1块钱就可以成为投资者。

私募就是:基金公司同样要设立某一只基金,只不过它不广而告之,只让特定的人来投资,鹅师傅如果想去就得跟基金公司签协议,更重要的是审核我的资产、近年的收入及本次投资额等内容,否则还买不上呢。

这只是一种分类,依据不同标准还有很多不同分类,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自学,鹅师傅希望每一位投资人都要坚持自学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否则极有可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从最近来看,揣着闲钱急切想投资理财,企图跑赢通货膨胀的朋友很多以被套牢或浮亏告终。追涨杀跌、频繁申赎,把“饭圈文化”带入投资市场,收益好就追捧明星经理为偶像,净值下跌则把基金经理骂上热搜;随便跟风追热点买爆款等等,这些盲目狂热的投资行为不利于基金管理人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很多时候,当市场有所波动时,“小白投资者们”开始疯狂“割肉”赎回,基金经理们无法阻止他们,只得被迫在低价位抛售股票,于是加剧股价下跌,形成短期恶性循环。

3

无知者无畏的气质,很容易被骗子利用

如果你是因为对资本市场了解不够就“下海”而产生亏损,也算交了一笔“学费”。但是,比资本市场“惊涛骇浪”更可怕的是,有些“基金公司”从一开始盯上的就是你的本金。

这种“基金”通常始于被害人无法提取资金后报案。然而,此时骗子可能早已逃之夭夭,资金也已被转移至他处或挥霍一空,追回难度极大。

一旦被骗,轻则损失一笔钱财,重则倾家荡产。甚至有被害人为了“及时止损”,自愿当起了“介绍人”,被判处刑事处罚,悔恨终身。

4

“基金经理”居然主动来找你

在大部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信息泄露都是源头一环。“基金诈骗”及其同胞兄弟“荐股诈骗”也不例外。当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后,很多骗子以社区服务、房产中介、培训课程、游戏好友的名义添加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ph/97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