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6/2 9:14:32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www.ykhongye.com/m/明天7日阿里就要发布Q1季度财报了,东哥推算的结果,年Q1,预计阿里巴巴GMV在一-亿,同比增长率30-33%,将低于资本市场预期,东哥倾向于同比增长率32%,亿。近期发改委披露数据年一季度全国网购零售额亿,增长41.3%,如果阿里的市场份额按年的81.5%算,第一季度交易额就是.4亿元,同比增长率就是44.2%,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也超出资本市场预期!是的,阿里年就超出市场预期了,也高于电商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过,不管年第一季度发布什么样的增长数据,遭遇了工商总局打假风波,在行颠上台后遏制刷单,并进行大刀阔斧的剧烈地改革调整,第二季度的指引想必不大会乐观的。另外,不管行颠怎么改革,是不大可能扭转整个外部市场环境的趋势。今天东哥并不想讨论阿里GMV的问题,变数很多,而是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淘宝/天猫的上帝(用户)是谁?是不是感觉这问题很愚蠢,淘宝的用户难道不是近4亿消费者买家吗?当然不是,用户是给你钱的人,给淘宝(天猫)钱的是卖家,而不是消费者。卖家的衣食父母上帝(用户)才是普通淘宝购物的消费者。淘宝(天猫)、拍拍、京东平台,本身并不提供商品和服务,提供商品服务的是淘宝(天猫)上的卖家,而淘宝只是提供了撮合交易的平台和工具。消费者追逐的是品牌,是商品,而不是平台。比如一个消费者要买一件Zara的衣服,然后去了某个商城。无论是线下的零售商,还是线上的平台,一直都非常清楚,只有吸引有竞争力的品牌及商品,才能够抓住消费者。那么品牌,卖家选择平台的理由是什么?这似乎又是一个低级问题!难道不是哪里有用户有买家,就去哪里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之前腾讯拍拍和百度有啊有用户,为什么卖家就不愿意去,并且留下来呢?因为腾讯拍拍和百度有啊,投入产出比低,因为做阿里淘宝能赚钱!是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做淘宝能赚钱。真的这样吗?但这绝对不是问题的答案所在。的确大部分赚钱的卖家在淘宝,那是因为卖家的主体在淘宝,多万,10%赚钱,就是80万,京东POP商户数好像还不到10万家。所以东哥建议换个角度问个问题,基于我们已经知道的可能事实,既然淘宝上大部分的卖家不赚钱(如果算上自身劳动力、机会成本应该是亏大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在淘宝(天猫)开店呢?为什么淘宝(天猫)反复调整规则反复折腾,不断拉高门槛,提高经营成本,平台虐我千百遍,我爱平台如初恋,卖家还要坚持在淘宝(天猫)平台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和有没有用户,有没有赚钱没有关系,其实是一个“市场垄断”问题,就是阿里占据了主要的网购市场,不管赚不赚钱,只能在阿里。其实在线下也是一样的,虽然苏美还远没有垄断市场,虽然很多品牌在苏美根本就不赚钱,每年还要提高返点,但每年还是要陪着玩。反过来说,阿里敢不断的折腾,不断的拉高卖家经营成本,也无需顾忌卖家死活,也不关心卖家是否赚钱,其实还是得益于自身平台相对的市场垄断地位。阿里的商业逻辑就是,只要我不断的讨好于消费者,持续占有市场垄断地位,那么就会有前赴后继的卖家、品牌加入进来,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遗憾的是,情况改变了。阿里正在丢掉市场垄断地位东哥说阿里正在丢掉电商市场的垄断地位,估计很多人会笑。根据艾瑞报告数据年整个中国网购市场2.8万亿,阿里2.3万亿,差不多市场份额81.5%。最大的竞争对手京东才不过2千亿,让京东翻着倍的增长,那也得三五年后再谈威胁阿里的市场垄断地位。马云本身,或许也没指望过阿里持续垄断,或许50%的市场份额也非常不错了,也是几万亿的体量。但是市场变化比阿里想象的要快得多,阿里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市场的掌控力,失去了对品牌对卖家的掌控力,比如出门右转看东哥年12月写的《总不赚钱,卖家终要造淘宝的反!为什么东哥不看好阿里未来》,年双十一和双十二比较典型,就是不如往年热闹了。不是说阿里自身的营销能力下降了,而是陪淘宝天猫品牌(卖家)疲了。卖家疲了,不是说因为在阿里平台上不赚钱了,而是有其它渠道了。东哥以为这是一种存量思维,交易量思维。东哥今天要在这里普及的三个思维是时间思维、用户量思维和品类思维。两年前你问卖家时间分布,95%卖家的95%以上的资源和时间基本都在天猫淘宝身上,而当下大的卖家多数会将相当大的资源和时间转向京东、唯品会。一周前和一淘宝卖家圈非常资深朋友聊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过去中型卖家(百万到千万)聚会在一起基本全是在讨论怎么做淘宝天猫,现在聚在一起大部分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怎么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km/102612.html
上一篇文章: 阿里头号投资人离职,马云背后的隐英雄浮出下一篇文章: 阿里创业初期的故事,马云是如何用文化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