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进化的本能反应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具体表现是“害怕失去”。有一个著名的试验:
两个按钮摆在你面前,一个按钮按下去直接拿1百万美元;
第二个按钮按下去有50%的概率拿1千万美元(50%概率啥都没有);
碰到这种情况,你会选择按下哪个按钮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直接拿万美元,虽然从概率上,理性应该选择第二个按钮,但是“害怕失去、厌恶风险”的心理让大多数人变得不理性。
在理财的领域,不确定的事情却往往多于确定的事情。因为投资收益和风险是有内在关系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就是投资理财中的不确定性。
投资资本市场就是一件不确定事情,因为其中有太多的因素左右市场的走势。比如宏观经济、微观企业、资金情况、政策导向、市场情绪等等方面,这是个显而易见不确定的事情。就和你一年前想不到疫情之下基金能涨这么多,五年前想不到理财不刚兑,十年前想不到比特币能5万美元一枚一样。
但是我们可以在股市中找到价值的尺子,比如A股的估值。
当估值处于市场历史低位的时候,这个时候几乎可以判断未来股市确定性会上涨,只是我们不知道上涨的时点。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年以来,A股最长熊七年,总会有个价值回归的确定性。这就是不确定中存在着确定的事情。
再比如说,我们知道拜登上台后对华会有很多动作,但是因为不了解其风格,反而更担心这其中的不确定。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思有一句话:
世界是由不确定性组成的,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
怎么理解这句话?在理财领域,更应该解读为,市场中有很多我们认为确定的事情,但是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
就拿确定性收益的事情来说,多数投资者对4%的理财收益兴趣远大于一只股票型基金。因为在一年之后,我们可以通过4%的理财赚到了确定性的收益。但是,在拿4%的时候,问一下你理财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往大里说可能是期望实现财富自由,往小里说,可能要跑赢长期的通胀和货币的贬值。但是拉长时间来看,似乎这个目标从长期而言,4%是无法实现的。一个确定性收益的理财,只是延缓了资产缩水的速度。于是有人铤而走险,选择了回报超过8%的P2P,但是,多数人没有拿到所谓确定性的8%。
偏股型基金在过去20年年化16.5%的回报反而因为其短期的不确定性,却淡出了很多人配置的视野。往往能够取得较高收益的人,是克服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接纳不确定性而取得较高的回报。
还有,我们在有时候,对相对确定的事情却存在侥幸心理。
比如有统计提到,人这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几率高达72.18%,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80%以上的重疾都能够治愈。不过这有个前提,经济状况和心态平和,那么保险则是为这个不确定的支出做了一层确定性的“防护”。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做资产配置规划的时候,只重视当期的收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很多人说,我没病买什么保险?其实等有病的时候,就买不了保险了。
任正非有一句话:我们无法准确的预测未来,但仍要大胆的拥抱未来。任老板做的这样好,就是敢于去在确定之外,去主动接纳不确定。想想很多企业家都是如此。
如果理财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形成未来收入的“第二曲线”,那需要在理财过程中,需不确定中找到确定的事;同时也需要在确定的基础上,尝试不确定的事。通过科学、综合的资产配置和拉长时间来获取稳健的收益。
牛年的股市又如期开盘了,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对基金盈利的讨论让更多的人要冲进资本市场。而过去两年的牛市推高了投资者的预期,这是一个担忧的事情。所以特别想对新晋的投资者说,在理财这件事情,不要眼睛只盯着茅台股价飞天,把预期放到了天际;也不要用阴谋论吓唬自己,有风险但是做好准备就好。
投资平常心,就像似水流年,用长期的心态来熨平短期的波动。相信时间是投资的玫瑰,相信大部分短期的波动还会东山再起。
End
欢迎金融机构理财师加入理财师讨论群,入扫码三文加入理财师群聊,注明“入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ph/9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