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大厂的营销策划的朋友在给基金经理做营销材料的时候,标注大大的文字“百亿基金经理掌舵”,直接被领导把材料打回去了。领导在内部会议上强调,现在规模超百亿对投资者而言已经是劝退信号了,以后都别加规模信息了。
今年以来,多家公司都在给自己的百亿基金经理增聘新经理或卸任老产品,其中有一些是过去一两年业绩跑得不是特别理想的基金经理,新闻里面说:是为了给明星基金经理减负。
这两年的震荡行情给大家注入了一个思想钢印:规模是基金经理的敌人。
这话看起来是没毛病的,从结果上看,历史好像也能印证这个事实。
看看早期的王亚伟,还有任泽松,其实都被规模困扰过:名气大了,慕名而来的人就多了,超额就难做了。王亚伟那时候比较聪明且强势,直接选择封盘。这年头这么做的不多了,主要是规模导向下,公司层面还是希望基金经理勇于突破一点点管理边界的,即便业绩垮一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百亿基金经理,大家脸色大变,好像超过百亿,就注定要陷入一种魔咒一般。问题是,现在只要业绩拔尖一点的基金经理,规模可能会迅速被推上百亿直至限购,整个市场都陷入了挖掘黑马的浪潮中,又眼看着一批批黑马变成百亿基金经理。这里就不点名了,我想大家脑子里面已经冒出很多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了。
管你什么量化选手、划线派,规模破了亿,就先缓缓,打法肯定要变。
3月份的时候有朋友粗略统计了一下,市场上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已有位百亿大佬。
大家都认为,百亿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会下降,对吧?
推敲下来,我也产生了几个疑问。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基金经理卸掉规模后,公司整体管理规模并没有掉,只是从一个基金经理名下转移到另一个基金经理名下,如果整个权益团队的研究资源共享,理论上规模还是在这个部门,还是这些投研人员,那么最终结果区别有多大?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如果单个基金经理因为规模大了,到了四五百亿就做不出来超额了,那么那些几千亿主动权益的大厂是怎么解决整体业绩问题的?如果认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那么是不是所有权益规模亿以上的大厂都要被质疑?
我的第三个疑问是:公募基金行业是普惠金融,如果因为规模大就做不好业绩,那么这算什么普惠金融?如果无法解决管理边界扩张的问题,你就做不到真正为老百姓理财。人家社保账户规模也不小,为什么就能做好?
所以我暗戳戳想了一下,单个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这个事情,有可能并不是影响业绩的核心因素。毕竟,只管几个亿的,也有把产品做得稀烂的。
之前在《策略会随笔:公募基金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因为公募是普惠金融,所以行业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规模无法扩张的问题,只能管小钱不能管大钱,本质上就是一种“产能不足”。你服务几亿基民,天然就要解决管理大资金的问题。具体路径后面可以展开聊下。
先说下百亿基金经理去年有多惨,直接举例吧,我有个认识的卖方分析师朋友,今年初来跟我说:一年没看账户,陆彬的产品去年亏了20%,感受了一把散户心理,现在应该怎么办?
(这位朋友还把基金经理名字打错了,我知道彬总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ph/10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