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自年下半年开始爆发,随后陆陆续续有近70家玩家跑步入局,生怕错过这一难得的共享经济浪潮。一时间,小橙、小黄、小蓝、小绿……蜂拥而至,甚至引发了“共享单车颜色不够用”的担忧。而且,共享单车的发展还带来另一个附属品:共享经济,在共享单车的启发下(虽然共享单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C2C共享,而是B2C的分时租赁),“共享+X”成了打开创业的新思路,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床位等等接踵而至。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就陆续有共享单车宣布倒闭,共享单车已经从当初的百团大战演化成如今的两强争霸,竞争渐入尾声。
共享单车,从百团大战到两强争霸
在今年西伯利亚寒流袭来之前,共享单车的冬天就已经悄然而至。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倒闭的共享单车名单就能列出长长的一串:卡拉单车、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
而且,这份死亡名单的长度恐怕还会继续增长。目前,摩拜和ofo成为共享单车浪潮的最大赢家,如今市场进入清算阶段,出现黑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根据易观的数据,年6月,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小蓝单车分别以.3万次、.8万次、.3万次分别占据中国共享单车APP启动次数的前三名,对应的APP使用时长分别为.9万小时、.6万小时、.0万小时。
在6月,市场第一和第二的ofo和摩拜,无论是APP启动次数,还是APP使用时长,都是第三名小蓝单车的10多倍,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这还是6月的情况,如今,市场第三的小蓝单车已经由优拜接手,众多单车相继退出,市场已经形成“两强多弱”的格局。
而且,资本已经完成了站队。
从年年初,摩拜和ofo就保持着相似的融资步调,有点怕被对方甩下的意思,到今年六七月,摩拜和ofo先后完成E轮融资,至此,双方背后都站满了响当当的财团,摩拜的背后有腾讯、高瓴、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等,ofo的背后有阿里巴巴、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滴滴等。从下图共享单车的融资情况不难发现,摩拜和ofo依靠资本建立的壁垒之墙既高且固。
这样的市场分布和资本格局意味着,在想依靠资本改变行业格局,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资本除了在摩拜和ofo之间站队来分一杯羹之外,试图通过扶持新玩家来获取市场份额,前途渺茫。为什么呢?在摩拜和ofo庞大的市场占有率面前,抢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似乎只有价格战。摩拜和ofo背后的资本为了保住革命果实,定不会惧怕外来的价格战,如此,新入资本未必耗得起。
这带来的结果是,摩拜和ofo之外的共享单车,融资之路愈发艰难。目前已经关闭的共享单车,无一例外地都遭遇了融资难题。这里摘选二位共享单车创始人对于融资的描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艰难”二字:
3Vbike创始人巫盛华在接受法晚·看法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未能融资成功,他自掏腰包造了辆自行车,投放市场后仅找回几十辆,部分地区车辆丢失率达到%,实在撑不下去。”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在内部信中自述到,“从6月份开始,仿佛小蓝单车受了诅咒,一笔大融资和一次潜在并购机会被影响。资本市场急转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关于产品和团队的称赞,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一笔资金,打没了我最后一分骄傲。”
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政策也逐渐明朗。部门地区的交通委已经约谈摩拜、ofo等共享单车企业,要求在资源密集地区暂停投放,以避免共享单车过多地占用路权。另外还明确了车辆须加装GPS定位系统、实名注册、年满12岁才可使用、三年报废等要求。
另外,针对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因经营不善宣布倒闭,引发的押金退还难等问题,也将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出台。
随着政策逐渐落地和完善,共享单车的发展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肯定,政策的不确定性被消除。
而且,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已经完成培育。共享单车培育用户习惯的路径,和之前没有本质区别:用近乎免费的服务,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耗死竞争对手。接下来,等市场格局稳定,用户习惯养成,再开始收割。垄断是盈利的最好手段,或许摩拜和ofo达成盈利共识之日,就是共享单车正常收费之时。
所以,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资本、政策和用户习惯,都已经过渡到平稳发展阶段,市场呈现“两强多弱”的格局,摩拜和ofo之外的长尾玩家融资困难,是时候报团取暖了。
共享单车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第一,用户体验和市场占有率,孰轻孰重?
用户体验往往代表着产品竞争力,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用户口碑的发酵,可以换来市场份额的逐渐提升。Chrome浏览器凭借简洁、友好和稳定的用户体验,逐渐蚕食IE的市场份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共享单车领域,用户体验不是最主要的竞争力,规模才是。被评为用户体验最好的小蓝车,倒下了,而用户体验并不是那么好的ofo,凭借规模优势,占据了市场第一。这说明共享单车有着完全不同的竞争逻辑。
究其根源,共享单车的核心作用是把用户从A地带到B地,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得有车。小蓝单车,虽然用户体验良好,但覆盖率有限,当用户需要使用时,往往没有车,那么即便是再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也感知不到。相反,ofo遍地都是,虽然体验差一截,但能满足用户的骑行需求。
换句话说,骑得舒服不是核心竞争力,有车可骑才是。小蓝单车在保证规模上和ofo、摩拜旗鼓相当,在这一前提下,良好的骑行体验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资本和技术,孰先孰后?
今年6月,ofo投资人朱啸虎和摩拜投资方腾讯主席马化腾在朋友圈隔空“互怼”,朱啸虎认为ofo是性价比最优的方案,马化腾则认为ofo是“哑终端”没有技术含量。
双方各执一词,朱啸虎埋下了一个疑问:产品路线之争很正常,让子弹飞一会儿,1年后看数据,哪条路线更符合商业的本质。
ofo和摩拜的商业路线颇为不同,ofo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hs/10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