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
一位汽车产业链上游企业创始人把今年的工作时间调整为了“九九七”。“逆流而上,推车上山”,他用八个字形容做实业的艰辛。不过,当我把“民营企业如何应对资本寒冬”这个问题抛给他时,他笑着说,所有人都不容易,“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一样。”
的确,相比大多创业企业,他和所在的公司是幸运的,在一年时间里,获得两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这让其相比同行业的对手,储备了充足的弹药过冬。
一边是创业企业融资难度提高,另一边则是投资机构依然在深度投入在一线。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我,他今年面对面聊过一小时以上的创业项目超过个,数量较前两年有所减少,但机构总共投出了十家企业。
即将过去的年,如果问我们用什么词来描述,“冬天”、“太难了”总是让人脱口而出,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并没有谁停下脚步冬眠。
上述企业创始人就对我说,外部环境反而激发了企业内生的潜力。“压力变成动力,现在整个公司目标一致。”
当企业回归商业本质,机构们也更回归投资本质。上述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我,作为一家成立三年的新机构,年是他们投资数量和金额最高的一年。
估值预期回归理性,“自主可控”和科创板红利带来的新机会,以及长时间的理性分析研究型风格,在这一年给了他们扣动扳机的时机与勇气。
所有聪明人都做好了一场应对长期战斗的准备。如果我们看到一级市场投资界整体投资数量的递减,那么同时看到的也是被投企业所具备的更加全面、专业与资源运筹帷幄能力;外部环境变化,也提前考验了企业在漫长成长过程中面对风雨所必须具备的逆商;而在一场投融资活动中,投资周期以及研判时间的拉长,给了所有人思考、以及验证的时间。
坚持与耐性,成为跨越周期的最好试金石。
临近年末,我邀请到十位活跃在投资一线的投资人代表,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用以概括即将过去的年;以及年,投融资双方所需要做好的准备。
年您的投资关键词是什么?或者您如何描述今年的行业形势?
如果提到“变化”,年您看到投资界、或者行业企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年,投资人和创始人需要做好的最重要准备或者能力是什么?
在收到的来自近十位投资人的回复中,“资本寒冬”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话题,而“硬科技”、“产业”成为最高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hs/10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