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A股行情出现“不规则”复苏,中证指数表现领跑,在5月初截至6月22日的区间内,中证指数累计拉涨16.69%,在创业板指和科创50等一众指数中脱颖而出,领先中证大约“半个身位”。
与此同时,遭遇冷落的指数增强基金披甲再战,在业绩回暖的公募基金中存在感丝毫不弱。据统计,5月1日至6月22日,市面上17只中证指数增强基金的区间平均回报为18.44%,而全市场有业绩展示的只公募基金的区间平均回报仅为5.44%。
很明显,中证指数和相关指数基金成为了本轮结构性上涨行情的赢家。指数处于低位时,投资者“恐低”。指数回暖后,投资者又出现“恐高”情绪,害怕入场点位过高。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前,中证指数增强基金是否值得投资呢?
现在投资中证指数“划算”吗?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虽然中证指数5月以来的涨幅较大,相较去年年底的高位仍有16%以上的跌幅。再来看看估值数据:
截至6月22日,中证指数的市盈率PE(TTM)已降至29.06倍,相较年底的36.98倍形成明显的低估优势,而且其估值还显著低于创业板指、科创50以及恒生科技指数。
一些投资新人可能不明白市盈率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市盈率是某种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我们平时所说的估值,实际上就是以市盈率来衡量的。
股票是上市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凭证,股票持有者可以凭借这一凭证,获得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分配权,也就是股票分红。而市盈率体现的是,投资者花同样的钱,能分到的利润是多还是少。在同等条件下,花费同样的资金买股,一只股票的市盈率越高,投资者分到的利润越少,反之市盈率越低,投资者分到的利润就越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股票分红赚取收益的持有者却并不占多数,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是通过“炒股”来赚钱的,也就是低位买入、高位卖出,赚取其中的差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分红太少了!
首先,分红有两种形式,派发现金股利和派发股票股利。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在盈利后不一定会直接派发现金给股东,也可能将可分配的利润转化为股本,再赠送股票给股东,以这种形式进行分红。在送股的情况下,股东想要获得收益,就又回到了原点,还是必须对股票进行卖出,进入“炒股”环节。
其次,股票价格与盈利不匹配是市场中的常见现象。市盈率就是衡量股票价格与盈利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一些热门股票的市盈率动辄几十倍、上百倍,每股能够分到的利润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正因为股票价格与盈利不匹配,才给了股票更多的获利空间,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润大幅增长,股票的市盈率就会变得越来越合理,分红变得越来越可观,从而吸引资金流入,拉升股价。
这意味着在股票投资中,市盈率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股票的成长性同样是需要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hs/10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