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开撕、基金经理出走
百亿私募频现“内部治理”问题
要业绩和规模、更要内部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吴君
今年国内证券私募基金的规模突破6万亿,行业迎来大发展时期,但记者却发现,多家百亿私募机构却频频出现了内部治理问题,导致核心投资经理出走、“私奔私”等情况,更有甚者两位创始人为控股权直接“开撕”。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应当引以为戒,在追求公司产品业绩和规模发展的同时,私募更需要建立合理股权结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完善内部治理,才是一家私募公司长期发展的根本。
百亿私募控股权之争落下帷幕
背后显现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本周最新消息显示,李硕在退出公司股东、法定代表人之后,也辞任了鸣石投资总裁及市场部负责人的职务;袁宇成为鸣石投资实控人,继续担任公司策略技术部负责人,兼任总经理、市场部负责人。这场震动金融圈的私募掌门人控股权之争似乎已经落下帷幕,留给行业深刻思考。
除此以外,今年私募行业也出现不少公司核心人员内部纠纷问题。汇鸿汇升投资称,私募内部常见的纠纷主要在于控制权的争夺,创始人可能会对公司战略发展上有不同程度的分歧,而股权比例往往是决定公司战略方向的关键因素;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公司通过股权的方式激励员工,股权比例直接挂钩激励程度,如果在股权比例分配上未能达到预期往往也容易触发基金经理的出走。“长期看,私募机构应打造完整稳定的投资体系,不过渡依赖于单个基金经理,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投研驱动,让优秀的投研人员在平台上更好地发挥和赋能。”
睿亿投资表示,一家公司经营需要团队配合,很多合伙人或基金经理是怀着创业的心理到私募的,企业从“0到1”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有了“1”之后的利益分配是很考验人性的。在权利和利益的双重因素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股权问题,股权一方面体现尊重,一方面体现在公司的话语权,也间接体现利益的分配,当核心人员股权和贡献不匹配时,当初的共同创业理念将烟消云散。“这是目前私募普遍的问题,也是限制很多私募无法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
深圳市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钟兆民也说,私募内部出现纠纷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作为股东的创始人之间的经营理念出现分歧,而且他们还担任了公司核心成员,那么组织存在的基础就会动摇。其次是利益分配问题,私募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巨大利益面前,能否做到分配公平,考验的是团队的智慧。“总体而言,私募行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私募公司治理也不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那样相对成熟,这体现了私募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
明晟东诚CEO徐刚认为,私募行业会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够重视。大部分投资者可能更多会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gs/10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