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团队组建、投研体系搭建,招银理财计划在9月中旬发行公司首只主动管理的纯权益型理财产品。
这只名为“沪港深精选1号”的股票类理财计划,可直接投资A股和港股市场,投资于股票资产的比例占净资产80%~95%,还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股指期货对冲权限。
日前,招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范华、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朱红裕接受了包括券商中国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详解公司在权益直投方面的理念与打法。
范华透露,目前招银理财对权益直投的投资经理设置考核期为三年,希望以长期考核导向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持续做好深度研究。
截至6月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总规模达2.38万亿,排名市场第二。其中,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突破万亿。
用“笨办法”、“慢办法”做投研
问:朱总历经公募、私募投资,再到现在的理财子,您觉得投资理念会不会有所变化?
朱红裕:投资理念上,我觉得没有本质的变化。
每类平台都有不同的特点。公募是非常市场化、相对比较成熟的资管机构,私募更加细分,而理财子在权益直投方面还处于初创期,我们也很荣幸能在这张白纸上“作画”。
但无论在任何平台做投资,有两点是不会变的:一是需要基于整个平台的体系、力量和优势,不可能脱离平台支持,自己独立就把事情干成;二是这个团队需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上要有一个共识和打法。
就我所在的权益直投部门来说,核心理念还是“结硬寨、打呆仗、长期取胜”,更强调用“笨办法”、“慢办法”做投研。
所谓“笨办法”,是要不断地做深度研究。资本市场“聪明人”云集,短期内作出趋利避害选择的占大多数,真正不断地做对长期有利选择的反而同行者寥寥,但这条路更为宽敞。
3月初开始,招银理财权益直投部门就开始不断地做行业、公司的深度研究,目前已经形成近30份深度报告。这些报告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反复讨论、滚动更新,以加深我们对行业、公司的理解。当然,这些工作我们才做了半年而已,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至于说“慢办法”,是我们这个部门不能只从市场上招揽人才,也要从内部培养、选拔。
目前权益直投部门当中,好几个年轻研究员都是我和行业研究主管来带,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后续我们也将建立完善的实习生体系,逐步搭建投研团队的内部培养机制。
假设这两件事我们都能做好,相信两三年后,招银理财的权益直投会搭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框架和投研体系。
详解权益直投团队
问:招银理财的权益直投团队是如何构成的?
朱红裕:目前我们的权益直投部门一共19人。其中,包括我在内共有3位投资经理,平均具备10年以上投研经验。
另外,去年以来,部门从外部资管和券商等机构引进了10余位市场化的投研人员,包括9位资深行业研究员,覆盖金融、地产、机械设备与新能源、可选消费品、必选消费品、科技与互联网、化工与新材料等九大板块。
这基本上是参照公募基金来配置,而且分工更“专”一些,因为这19个人并不包含宏观、策略、市场等研究人员。
当然,虽然宏观、策略、市场等研究团队放到了招银理财研究部这个大中台上,但同样能够为权益直投部门提供研究支持。
基于现有19人的配置,以后每年我们还会补充一到两个人,在团队基本成形后,主要靠内部培养、内部提拔来建设人才队伍。
如此,权益直投部门能够更好地形成统一的投资文化、团队文化,可承接的资金规模、策略丰富程度都会增加。
问:如何通过考核引导投资经理做好长期投资?
范华:如果一边宣扬长期投资,另一边却对投资经理进行短期业绩考核,其实容易让投资经理“人格分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招银理财一开始就确定了长期考核导向,目前设置的考核期是看三年。
当然,“长期”也是由“短期”构成的。作为一个新团队,权益直投部门目前还没有过往3年、5年的业绩,还是要从一年、两年做起来。
有了长期的目标,投资经理会稍微放心一点,不会因为这三个月的业绩不及同行,或这三个月因为大盘行情不好而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也更容易与管理层建立信任,他们就会愿意去做对长期更有利的决策。
也只有进行长期考核,才能看出投资经理真正的投资能力,而非运气使然。
当然,我们也会经常做一些短期总结,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的投资回顾、业绩归因等等,看哪里做的不够,并不断改善,这是投资流程的一部分。
从近半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整个投资流程都比较顺畅,今年的绝对业绩、相对业绩也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所以我们也比较有信心。
构建股票池
问:权益直投团队的股票池情况如何?如何做投资决策?会不会集中投资?
朱红裕:目前我们已经构筑了多个沪港深龙头优质公司作为基础股票池,其中重点股票池里有大概只,分别占A股、H股总池子的9%和3%左右。
我们的想法比较简单,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先把一些我们觉得能跟住的重点行业、重点公司先拎出来,后续随着能力边界的拓展、研究的深入,再慢慢扩大这个池子。
在做投资决策时,一方面还是先对这个行业、公司推算出一个三到五年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同时考虑置信度因素,也就是我们对这家公司的判断到底有多大的把握,二者相结合。
起初阶段我们也不会过于集中。集中其实是结果,是在对一个行业、公司有深入研究和比较后才有把握去做的配置选择。
当然,集中也意味着可能会丧失投资流动性,还要承受波动性,所以这对后端的研究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还是那句话,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这是原则,投资是灵活的,研究是严谨的。
目前来看,我们对一些个股的研究与讨论还不够,相对分散会是个更好的选择,也能更好地控制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
我们会在每次深度报告出炉后对一家公司有个基础打分,这个打分结果也直接决定了后续的配置规模。譬如某公司打分在3.5以上,就可以配5%,4分以上可以配10%,但已有的近30份报告中,大部分打分都只在3.5左右。
在对一些行业、公司的研究更加深入,理解更为清晰的基础上,再把配置比例提高也不迟,没必要为了集中而集中。
看好港股投资机会
问:招银理财即将发行的这只类公募产品中,港股市场也是重要的投资标的,如何看待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
朱红裕:现在港股整体的估值比较低,但结构分化明显,存在很好的投资机会,往后看1-3年的话,港股机会略大于A股。
具体到行业上,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jinmao.com/tzsyfxx/102308.html